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28届全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术会议(CCF CAD/CG 2025)于2025年8月20日至8月23日在山东烟台隆重举行。此次会议与第17届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大会(CSIAM GDC 2025)和CCF国际会议CAD/Graphics 2025同期同地举办。联合大会以“数智驱动·图行未来”为主题,议题涵盖计算机图形学、CAD/CAM/CAE、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计算几何、视频图像处理、生成式可视媒体、高保真数字人、新视角合成、可微渲染、多模态SLAM、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动画、计算成像、物理模拟与仿真等多个领域,参会人数达上千人。
课题组共有两篇论文被会议CAD/Graphics 2025接收并发表在期刊Graphical Models上:GPU-accelerated rendering of vector strokes with piecewise quadratic approximation(陈旭海,张广泽,王婉仪及曹娟老师,陈中贵老师合作)及Feature line extraction based on winding number(蔡淑娴及曹娟老师,邓柏林老师,陈中贵老师合作);其中论文GPU-accelerated rendering of vector strokes with piecewise quadratic approximation荣获CAD/Graghics 2025最佳论文提名。课题组曹娟教授(CSIAM GDC 2025程序主席)、陈中贵教授(年度热点回顾主席)受邀作为会议的主持人;陈旭海、白浩宇和纪振元三位同学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陈旭海同学与白浩宇同学代表课题组做论文报告。



CAD/Graphics 2025首先开幕,会议邀请了多为国际知名学者作主题报告,包括维也纳工业大学的Helmut Pottmann教授、赖希曼大学的Ariel Shamir教授、延世大学的Bongshin Lee教授和香港大学的Taku Komura教授。Helmut Pottmann教授展示了关于多面体表面光滑性概念以及有意偏离光滑性的近期研究,这些研究依赖于基于几何观察和离散微分几何的优化算法,而非依赖深度学习网络。Ariel Shamir教授其团队在人工智能理解和创造视觉抽象与风格化内容方面的探索工作。Bongshin Lee教授围绕数据可视化展开报告,探讨了数据可视化的最新研究,并展示了多个其团队研发的无需编程即可创建富有表现力的可视化数据图形的软件系统。Taku Komura重点介绍了基于SiMs框架的人机场景交互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RAG和大语言模型生成连贯且多样化的脚本,为人机的运动规划提供了丰富的语义基础。


紧接着的是CCF CAD/CG 2025和CSIAM GDC 2025大会。会议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郭旭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教授、北京大学陈宝权教授、清华大学朱军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宗洪名博士、浙江大学杨易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汪俊教授作特邀报告。以大模型为特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近年来迅猛发展,徐宗本院士提出一个数学框架和数学理论解析了大模型的“智能涌现”现象,并详细地刻画了大模型的极限行为,导出了模型尺寸与训练数据规模的最优配置率。郭旭院士重点介绍了其课题组对于智算力学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围绕这一方向展开的科研实践。王涌天教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技术与系统方面开展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微创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陈宝权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数据化场景下的实时物理模拟方面的相关工作,包括基于单目RGB视频的实时高密度三维重建以及基于三维高斯表达的雨水与火焰生成及其物理模拟。朱军教授介绍了多模态生成式AI的前沿进展,包括视频生成模型Vidu的最新进展、3D生成及Vidar具身基础大模型。宗洪名博士介绍了华为公司在鸿蒙操作系统中与图形技术相关的系统和游戏场景下的图形体验趋势,展示了华为目前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并发布了鸿蒙操作系统图形领域的TOP技术难题。杨易教授介绍了一种面向复杂场景的知识驱动多模态生成方法,协同利用通用大模型的跨模态理解能力、结构化知识的表达优势,实现了在语义一致性、风格一道与模态协同方面的显著提升。汪俊教授介绍了面向航空航天装配现场的三维数字化测量、大规模测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等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典型应用。


陈旭海同学报告了论文《GPU-accelerated rendering of vector strokes with piecewise quadratic approximation》。该论文提出了一种GPU加速的描边路径渲染算法。结合基于曲率引导的并行自适应细分方法,该算法能够高效且准确地渲染描边区域。此外,该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牛顿迭代的高效二次曲线弧长参数化方法,实现了对虚线描边和基于弧长引导的纹理填充的并行渲染,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描边路径的渲染速度。论文代码已在github上开源:https://github.com/tuzhong007/StrokeRenderingXMU。


白浩宇同学代蔡淑娴同学报告了论文《Feature Line Extraction Based on Winding Number》。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专用于从三维点云中提取特征线的算法,该算法首先为每个点计算缠绕数,并通过分析边界区域中缠绕数的变化来识别特征点;然后将这些特征点映射到一个长方体结构上,以获得关键特征点并捕捉其领域关系;最后,基于关键特征点的连通性拟合得到特征线。该算法不仅能够准确检测潜在锐利边缘上的特征点,而且在提取细微特征线和处理复杂点云方面的表现优于现有方法。


曹娟老师受邀主持Geometry Processing环节的论文报告以及CAD&CG激励计划论坛。为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领域的持续发展,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设立了“CCF-CAD&CG奖励”体系,涵盖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青年科技奖、服务贡献奖、优秀图形开源项目及教育与科普激励计划等奖项,旨在表彰在本领域具备高发展潜力的博士、展现出突出创新能力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专委会工作提供重要服务的优秀个人、向公众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相关的开源软件、数据集及其详细说明的华人学者、企业同仁及学生,在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创新成果者,以及积极推动专业知识传授、技术教育及普及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个人或团队。论坛由图形学领域多位资深专家主讲,包括南京大学的过洁老师,王贝贝老师与龙霄潇老师;浙江大学的邹强老师及马晓鹤老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红华老师;清华大学的徐昆老师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张凌霄老师。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几何设计与计算领域的大量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计算机辅助设计、几何计算、人工智能等年度学术前沿热点、产业前沿技术、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不仅推动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紧密合作,也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大会为厦门大学图形学实验室的师生们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拓宽了同学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并激励大家在未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文:纪振元,陈旭海